在廣袤的田野之上,一場靜默的革命正在發生。當植保無人機掠過麥浪,當物流無人機穿梭于崇山峻嶺之間,低空經濟正以其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,重塑著中國農業的面貌。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將“低空經濟”納入鄉村振興戰略,標志著這一新興業態已成為驅動農業現代化的核心引擎,為新時代農業建設開辟了嶄新路徑。
一、戰略升級:政策引領低空經濟賦能農業變革
低空經濟在我國農業領域的崛起,源于國家戰略的持續賦能。從2021年首次寫入國家規劃,到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將其定位為“新質生產力核心”,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升級。發改委專設低空經濟發展司,北京、廣州等20余城設立專項產業基金,為農業低空應用注入強勁動力。基礎設施方面,全國規劃建設超5000個垂直起降場,低空技術正從政策文本走向田間地頭,成為破解農業勞動力短缺、效率瓶頸的關鍵力量。
二、科技賦能:低空技術重塑農業生產全鏈條
低空經濟與農業的融合,正通過四大核心場景深度改變傳統生產模式:
1、農田信息感知:智能化決策
無人機遙感技術可實時監測作物長勢與病蟲害,建立高精度產量預測模型,誤差率控制在3%以內。無人機搭載的多光譜相機可以捕捉作物的生長狀態,包括葉綠素含量、植物高度等關鍵指標。這些數據可以幫助農民及時了解作物的生長情況,從而做出相應的管理決策。濰坊濰柴雷沃農場通過“作物-養分-灌溉-災害”四大模型分析無人機采集數據,畝均增收逾百元。
2、低空植保作業:精準化革命
2024年全國植保無人機保有量達25.1萬架,作業面積1.78億公頃。在濰坊昌樂的麥田里,90后女飛手李潔操控植保無人機,4小時完成200畝小麥的農藥噴灑——這項工作過去需一名勞動力耗時10天。濰坊濱海區組織開展2025年小麥“一噴三防”工作,運用無人機技術一次性噴施多種藥劑,完成防病、防蟲害、補肥任務,以科技助力農業生產,保障夏糧穩產豐收,筑牢糧食安全防線。
3、農產物流運輸:破解“最后一公里”
偏遠地區優質特色農產品面臨“運不出、賣不掉”困境。無人機物流配送專線和物資運送綠色通道的開通,提升了航空物流覆蓋廣度和深度,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、推動產業升級提供重要支撐。
4、國土管理與應急搶險:守護農業安全
濰坊無人機執照持有者還可以利用無人機進行農田測繪,獲取高精度的農田地圖,無人機測繪技術使土地確權效率提升70%。無人機搭載的高分辨率相機可以拍攝農田的詳細圖像,通過圖像處理軟件生成三維地形圖。這些地圖可以幫助農民更好地規劃農田布局,優化土地利用。
三、攻堅克難:破解鄉村低空經濟發展瓶頸
盡管前景廣闊,鄉村低空經濟發展仍面臨多重挑戰:
1、基礎設施滯后制約服務效能
部分村莊網絡覆蓋不足、信號不穩定,尤其是在偏遠山區、林區,可靠的5G通信信號缺失,嚴重制約了無人機的遠程操控、實時數據傳輸與智能化管理水平。鄉村低空能源補給設施匱乏,充電站、換電柜或燃料補給點布局稀疏,限制了飛行器的續航能力和作業半徑。鄉村低空起降場地建設滯后,缺乏足夠數量、合理布局且符合安全標準的簡易起降點或垂直起降場坪。低空監視預警與精準氣象服務保障能力弱,這些低空設施的建設與維護在地域廣闊、地形復雜、人口分散的鄉村地區成本高昂,投資回報周期長,成為制約鄉村低空經濟服務效能提升的“硬約束”。
2、技術適配性與成本門檻雙約束
復雜地形下續航載重不足,設備購置成本高昂。技術突破聚焦長航時氫動力(如“氫旋II”實現全天候作業)和高能量固態電池(續航提升60-90%)。商業模式創新推廣“以租代購”,廣東農戶可通過合作社集體租賃無人機,使用成本降低60%。
3、人才缺口與安全規范待完善
鄉村低空經濟的蓬勃發展,離不開一支規模充足、結構合理、技能嫻熟的專業人才隊伍。然而當前鄉村地區普遍面臨“有機無人用”、“用不好”的人才窘境。一方面,熟練掌握飛行器操控、維護維修、數據處理與分析、空域申請與管理等專業技能的人才較為短缺,尤其是在普通鄉村,既懂技術又熟悉當地情況的復合型人才更為稀缺。另一方面,現有低空技術培訓體系與鄉村實際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。近年來,安丘市持續拓展創新濰坊“三個模式”,聚力農業提質增效,突出連農帶富,通過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、科技賦能、吸引新農人等,闖出未來農業發展新路徑,持續探索農業的未來模樣。
四、未來展望:構建低空農業新生態
2025年低空經濟規模預計達1.5萬億元,智慧農業突破1200億元。創新模式不斷涌現,低空經濟與智慧農業的深度融合,正在重構中國農業生產關系。
丘陵山區的物流網絡將更加密集,氫能無人機在梯田間自由起降,農民在屏幕前指揮著空中作業隊——這不是科幻圖景,而是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現實章節。當每一寸土地都能被科技溫柔以待,當每一份收成都與創新緊密相連,這便是低空經濟賦予中國農業的新時代答卷。
來源:福建省人工智能協會